德尔苏·乌扎拉

剧情片   电影 苏联  1975  俄语 

又名:德苏乌札拉/德尔苏乌扎拉/デルス・ウザーラ/Dersu Uzala

备注:BD1080p俄语中字/ 片长144分钟

主演:尤里·索洛明 马克西姆·蒙祖克 斯韦特兰娜·丹尼尔琴科 

播放源:极速云

整理:2021-11-07 10:11:00

极速云视频在线手机观看!

极速云

需要安装迅雷下载工具

迅雷-下载

德尔苏·乌扎拉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电影。1902年和1907年,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两次率领勘探队到乌苏里地区探险,都巧遇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德尔苏.乌扎拉为勘探队充当向导,并挽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德苏对大自然相当了解与尊重,藉由他的示范 与见解,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伟大与残酷,人是可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但当大自然被破坏时,人们将是第一个遭殃。 德苏是一个神枪手,但后来在一次打猎时,德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因为身体衰老而退化,看不清猎物了,十分沮丧。他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是,城市文明德苏却无法习惯,城市和他过去赖以生存的地方,那片纯朴的自然大地是完全不同的。猎人离开枪,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环境,仿佛鱼儿离开了水。“城里没法狩猎,不狩猎就没有貂”“我突然想念空气。”他象是被囚禁了一般,闷闷不乐。德苏执意回到山里,回到那片密林。但是,猎人没有好的视力,便是最大的悲剧。猎人不能猎杀,自己便被会猎杀。勇敢的德苏虽然带着阿尔谢尼耶夫送给他的新猎枪,但是他却死了……

德尔苏·乌扎拉豆瓣评价:


绿色阳光发表了评价:俄国占了我们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什么时候能收回来啊,还有蒙古,现在虽然中俄关系不错,但也要警惕这个侵略性很强的国家。杰尔苏在队长的城里的家生活,但不适应城市生活【2014-04-15】
木卫二发表了评价:套用最近豆瓣时间线的常见论调——“这是一部黑泽明导演、苏联出品的反华电影。晚期黑泽明处于极大的自我怀疑之中,后来得到了冷战双方实力的帮助,门下狗众”。《德尔苏·乌扎拉》之前,黑泽明自杀未遂。本片拍摄可谓辛苦,苏联提供资金人马,但日方团队仅有五人,导致黑泽明暴跳如雷:怎么都拍不到满意的镜头。也不难看出,一些夜晚的篝火场景,是在莫斯科的摄影棚拍摄。摄制组开赴滨海边疆区,在阿尔谢尼耶夫到奥加取外景。两部分内容,都以队长和德尔苏的告别为终曲,在相对平淡的故事叙说中,达到一种寓情于景(乌苏里的森林)、天人永隔的感伤。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信奉万物有灵论,他常常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如同全片贯穿着队长阿尔谢尼耶夫的画外音。一般说来,像黑泽明这个级别的导演,是不应该依赖旁白台词,想来是有现实拍摄的束缚。【2020-03-08】
醉舟发表了评价:黑泽明自杀未遂五年后复出的作品,在遭遇类似李尔王的人生困境之后,脱离了以前炉火纯青的舞台剧设置背景而将镜头对准了广袤的森林和冰原,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猎人是物性论者,风火气水,自然万物,在他眼中都是活物,这一体悟发人深省。行进中的布谷鸟声与掘墓时的乌鸦声,依然精准构图以及布光的【2012-06-01】
思路乐发表了评价:【B+】黑泽明在苏联政治宣传体系下的一部束手束脚的合拍之作。在“政治”方面,黑泽明似乎在竭尽所能的避免这方面的宣传指向,让更多的视线放在了德尔苏与苏联军官的友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等等。由于在戏剧营造等方面发挥空间不大,这部电影似乎更像是黑泽明硬实力的一个考核与证明,其镜头布局和影像元素排布的实力仍然令人起敬。【2019-09-12】
乔大路发表了评价:一部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经典之作,乌萨拉就像那个走不下船的1900,大自然无疑就是他的船,在黑老经典式的镜头和手法下,自然的美与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人物显得有些单薄,冗长的剧情和无关的政治暗示确实值得诟病。【2011-04-05】
Mathilda发表了评价:黑泽明是把简单的故事讲的生动质朴高明的大师【2007-11-11】
且歌且走发表了评价:书中的乌苏里森林、冰原和原住民生活环境重现得让人满意,但是全片用过于平静的旁观者角度来叙事,相当沉闷,德尔苏和队长都缺少深入刻划,对白寥寥无几。我都怀疑是不是因为黑泽明不懂俄语,和演员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按黑的武士片来说,他不该是这种沉闷风格【2008-07-10】
c. velasquez发表了评价:惜用面庞,多用躯体,少特写多中景全景远景,可能在自杀事件后导演的心境变得更为淡然从容,再加上拍摄期间经受的苦炼和修行,使影片风格质朴而博大,秉持自然本象,限制艺术加工,淡化了日本作品中较强的说教感,让一种无关利害的普世化情谊的光芒照耀并温暖着观者。笔触的详略浓淡密疏是大师之手,悠远遐思和精神纵深处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让时光在自由流淌间凝定驻留,天津老人在篝火映照下的怀乡身影蕴含人生百般滋味令人感慨万千,惊险段落如冰湖迷路割草自救和激流救援 ,节奏加快,更显剪辑和调度功力,配乐和声效对气氛的烘托也恰到好处。一直觉得将人类的恶劣心性归结为兽性是一种无耻的诋毁,这只是加倍印证了这种恶劣是人类专属,在德尔苏脸上看不到烂熟的文明的负担,纯洁的动物性使他在城市的尔虞我诈中毫无防御力。又一种高贵的动物,灭绝了【2018-12-02】
西尔维斯特里发表了评价:[68min剪辑版]在黑泽明的一众作品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主要的剧情还是围绕着乌苏里山区的老猎人杰尔苏乌扎拉和探险队展开,老猎人就像是森林之子,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同时和队长阿尔谢尼耶夫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他把老虎称为安巴,按电影中解释,这是衰老的人对森林恐惧的象征,最终也毫无疑问地不适应城市生活,最终死于森林,“尘归尘,土归土”,大抵如此。另外片中有关于中国人的描述“红胡子”,指在边境盗窃强奸的中国人,有一定侮辱性质。【2019-11-05】
Eco发表了评价:不知道中、苏、日之间的微妙的政治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体现,但抛除政治背景,这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歌颂跨种族友谊的电影。黑泽天皇这次抛弃了日本武士和国民题材,事实证明电影是具有超越性的,友谊超越了所有种族的人类情感,电影也超越了政治。【2019-05-06】
冰红深蓝发表了评价:1.黑泽明五年磨一剑之作,也是他30年前就心心念念的电影,终在苏日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炉,获1976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那些场外对本片的种种断章取义式的批判歪曲,完全忽视了影片核心,在影片所塑造的纯朴良善、对自然怀着敬畏与虔诚之心的德尔苏·乌扎拉面前,只是徒增笑柄。3.纵使到了他国异乡,黑泽天皇依然执守着武士片的气韵,被现代性、城市文明与奸诈贪欲所戕害的赫哲族老猎人,恰似荒原上的末代武士。4.节奏沉稳静缓,大量选用远景全景,空镜里的野外景致成为主角,人与自然时而对峙、时而和融的关系由此彰显出来。5.摄影雄浑壮丽:红枫秋叶,茅屋彩虹,日月同辉,雪原冻土,飞沙走石,苍莽密林,激流浅滩,自然的精魂凝注在一格格胶片之中。6.德尔苏的万物有灵信念,日月与动物均为重要之人。7.虎灵梦境恍若[热带疾病]序曲。(9.0/10)【2021-03-29】
合纥发表了评价:看完脑子经常会回想起德尔苏喊的“卡比当”!森林的凶险和魅惑,人心的善良和智慧,还有原始和现代的焦灼,吸引人的电影。德尔苏最后选择回归森林,和1900一样, 虔诚面对自然,把人放得很低很低。【2017-09-17】
爱看电影的猫发表了评价:对这样的老人,我内心无比敬仰同时又深感悲哀。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与狼共舞》或其它一些文明与原始冲突的主题。人类在不断得到也在不断失去,只能感叹和悲哀。老人属于大山和森林,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规则。但恕我直言,到底哪个更好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老人有儿子,相信他可能更想去伯力生活。【2016-01-21】
巴伐利亞酒神发表了评价:一部真正属于森林的电影,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信奉萨满教的果尔特老猎人,那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以及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和著名远东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的真挚友情也让人动容。在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等地都能找到不少和阿尔谢尼耶夫有关的历史,海参崴甚至还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馆。【2017-02-12】
冰山的阴影发表了评价:表面上是苏联情节剧,内里依然克制地遵循着西部片的叙事体,原始的精灵们自成一套万物有灵的体系,科考队用进驻的方式打破并以现代的方式重组这片土地上的规则,和西雅图酋长一样,德尔苏·乌扎拉便是林海雪原中最后的武士。【2019-08-16】
Clyde发表了评价:大师之作。厚重之作。黑泽明不是我喜欢的大师,他的作品,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他拍的这部苏联电影是我喜欢的。影片中的猎人演得太出色,仿佛真正的森林中人。【2012-12-31】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发表了评价:虽然他使用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对大自然有敬畏,不会妄想人类的能力能够超越自然。【2009-09-27】
曌影发表了评价:【B+】黑泽明片子中最大的异类。开篇越看越像大型“人与自然”,到中间才惊觉不经意之间已经被这深厚的友情触动。黑泽明对自然元素的把控得心应手,水火雪虎,散漫的故事情节却始终紧扣自然与情谊,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又同时上升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碰撞,而反思人类看似的进步实则同时在不断退化。突如其来的结局很值得玩味,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不过其中对中国的政治隐喻确实让人有些难堪。【2019-07-13】
津五渡发表了评价:适合一个人静静地看。老毛子和德尔苏的东北野外生存之旅,夏秋篇和冬春篇。节奏缓慢,却力道十足,黑泽明用长镜头,将东北山林的粗粝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也不管这片子背后的政治背景了,除了这群人的友谊令人感动之外,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赫哲人德尔苏的悲歌了,某种意义上本片很像《最后的山神》。【2017-07-11】
持人的摄影机发表了评价:8.8/10。①如简介所写:20世纪初来乌苏里地区勘探探险的沙俄军官与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的跨种族友谊,以及乌扎拉因为年老射术不精而被军官邀请到城市后住不惯于是回到大自然(虽然最终被野兽杀死,但他愿意)。②通过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配合绝美的深焦镜头与空镜头下的摄影(尤其是在大自然的段落)来渲染一种静谧之美。对自然元素和自然音(鸟鸣、水流、马蹄声、雨声、篝火声、雪声、等)的利用依然精辟。③景别上少特写近景大多是中全远景,这或许是为了让画面更聚焦于呈现人与自然的特定关系(因为近景特写重人物忽视环境),但剧作最终却更多聚焦于两男主的跨种族友谊(而且这两人的性格刻画也不够深刻),因此其实是败笔。【2021-08-16】
黄小邪发表了评价:这部电影的拍摄,应该可以称”含辛茹苦“吧。黑泽明不动声色表达男性之间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深厚情谊非常有力。将德尔苏这位猎人的机警智慧善良慷慨特质也是不动声色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人物间的种族差距被居高临下的某些西方编剧和导演会搞成什么样:占据高科技的白男优于天真的土著…【2017-10-31】
十不全发表了评价:赫哲人德尔苏代表的就是那一类存在于现代文明之外的“高贵原始人”,这样的人在都市中的境遇几乎是注定的。非常推荐学建筑的看看,里面德尔苏所修缮的林中小屋与在兴凯湖冰面上临时搭出的芦苇草屋具有一种最为简朴的建筑美德。【2020-04-18】
赱馬觀♣发表了评价:黑泽明电影素以故事张力和视觉震撼取胜,说到真正传世的经典台词实话实说其实不多。在此不妨倒数三甲。第三,“好刀应插在刀鞘里”。第二,“农民赢了”。第一,“卡皮蛋”。【2009-11-09】
chrissy发表了评价:还是庆幸先读了《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原著,片子删掉了绝大部分内容,只保留了几个德尔苏的片段并加入了住进城市的结尾,结尾过于清晰反觉得败笔.原著如乌苏里莽林的挽歌,乌苏里的地质气象&植被&物种&人种被事无巨细地记录,结束于滥砍滥伐之地与德尔苏的林中分别,可惜几乎都没有在片中体现.黑泽明的版本则更像是男人间武士般厚重寡言的情谊,自然也是其中一个兄弟.自然和人的复杂性都没有在片中体现(书里有很多种中国人),单一的主角构成和上映时机被说有政治色彩也能理解.个人认为作者和导演都没有民族和政治倾向.相反,"文明化”到底算开发还是入侵,森林文化及敬畏之心不可避免走向消亡,才是二位真正想说的吧.【2021-05-06】
红袍修罗发表了评价:①影像呈现效果壮美大气,无论是光影斑驳的丛林,还是狂风暴雪的冰原,抑或是日月共现的青天②自然之子,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房屋钢琴是一种生活方式,帐篷猎枪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根本在于心灵的选择,吾心安处即故乡③全片有些沉闷,不过由于奥斯卡的加持和黑泽明的光环,评分不低④从北边的大兴安岭,到东边的乌苏里江,再到南边的兴凯湖,这是在对整个黑龙江省进行测绘【2020-02-23】
发表了评价:三星半,视觉全然建立于环境,但环境几乎从来没有脱离人物而存在,运动的纵深、前景的遮挡、准确的景别变换,一种去奇观化、现实主义的叙事(几个全境固定镜头具有超越于黑泽明以往电影的微妙效果,尤其德尔苏将要离开朋友家那场)。只是主题一如黑泽明后期电影略显空乏。【2021-07-11】
木木三又二发表了评价:黑泽明自杀未遂后的第一部电影,日苏合拍片。一部讲述人与自然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和后世电影中的1900一样,他的森林就是1900点船。乌扎拉在城市中各方面都不自在,在森林中才是自由的,快乐的他,他就是自然之子。片长过长,节奏缓慢而且没有起伏,看起来太闷了,而且黑泽明风格特色极淡,拿下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后说句,这tm是我们中国的土地,赫哲族是中国人。老毛子100多年前侵占了我们很多土地。7分。【2021-09-20】
小哒爱学习1发表了评价:直接感受自然与宇宙,朴素的泛灵论思想,善良并且富有洞察力,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好人,富商用喝酒骗走了他所有钱,无故杀野兽是作孽,山神会派其他老虎来,上了年纪眼神不行了可怜,森林里有各种生命,水和柴要钱你不是好人,不能打枪睡帐篷闷死人了,坏人为了抢他的新式步枪杀了他。【2021-04-25】
影毒肥佬发表了评价:黑泽明 德尔苏·乌扎拉 马克西姆·蒙祖克 德爾蘇屬於森林原野, 不容於都市, 那只老虎跟他沒區別, 最後靜靜的告別是電影天皇夫子自道的擔心嗎....【2015-02-14】
贤治发表了评价:太沉闷了,如果当作纪录片看可能会好点。小学时语文教材里有一篇大森林里的主人,是记忆中关于野外生存最美好诗意的描述,但黑泽明并没有对德尔苏的野外生存技能作太多诗意的描绘,而是以缓慢沉静的镜头表现了乌苏里山林中的生活,以及德尔苏来到城市生活的不适,而最后回归山林却因为队长赠送的那支新式来福枪被坏人盯上而最终殒命。德尔苏这个自然之子,秉承了最美好的品德,他把森林中所有动植物都拟人化,因此爱护森林中的一切,这不是文明的教养,而是生存的必须,不然如何忍受风餐露宿的孤独呢?毕竟全家因天花死去而他独存,就像那个令人感动的天津人,因为兄弟夺走自己的女人而远走深林,一住四十年,那个雪夜在门口枯坐的孤独老人在队长们的善意下,似乎想到了是该做个了结了,于是起身回乡,故乡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吧!【2020-03-21】
非__想发表了评价:德尔苏乌扎拉是彻头彻尾的自然之子,是人间的赤子因而也被社会人所遗弃。包含了和自然相处和人相处的很多内涵。对黑泽明来说这是他自杀未遂后的再起,电影语言也变得孤独冷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精神清洗他的霸气在之后重振旗鼓。至于当时中国斥之为反华电影大举批判的做法是不是有点太小人了【2010-12-19】
浴神发表了评价:虽然是最不黑泽明的黑泽明电影,但是其中充斥的宿命感,阴郁的人性以及即将开始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辩证,都很好的寄托了黑泽明的志趣。平实的叙事和人物,却充满了力道和韵味。8.3/10.【2011-11-30】
互动鬼才发表了评价:黑泽明(12/31)唉,看一部少一部的黑泽明【2019-04-12】
帕拉发表了评价:原始与现代的对抗总感觉是以卵击石,电影弱化了这种对抗,聚焦描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得的黑泽明平缓叙述的故事,朴素真挚,每一次队长喊德尔苏都是情绪爆发点,简直热泪盈眶。越是平常,越有道理。越是内敛,情绪越加饱满。【2015-02-16】
董小长发表了评价:20180716le。失意后的黑泽明,目光投向自然主义,实景之下,自然的残酷与美尽显,佳作。对德尔苏,人心比大自然凶险太多,暴风雪洪水和老虎都经历过,最终却死于人类。或许是导演到了冰天雪地里,镜头和节奏也慢了下来,很俄式,导演起跳前的准备。重温的最后一部,有些舍不得,后会有期。【2018-07-16】
何阿嵐发表了评价:黑澤明的晚期風格開端,人在野,沒有刺激的平靜,應說話時說話,鏡頭應移動時移動,誠如橋本忍所言,他確實不能處理更為複雜的主題和人物情感,自然和文明都只不過是外衣,好看的,正是從簡單的人物裡同樣散發出濃厚的情感, Dersu Uzala和隊長的友誼在患難中見真情,而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也太可愛了【2015-02-06】
[已注销]发表了评价: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于是有了一个平淡的而又些许传奇的故事。【2012-09-14】
christann发表了评价:人类只有在试图征服自然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如此渺小。现代社会里,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德尔苏”还有几个?黑泽明后期的作品叙述变得平和,真正意义上的“娓娓道来”。年纪和经历使然?【2011-04-07】
平坦发表了评价:离开森林的猎人不如一只落水狗。毕竟为“天皇”,这种返璞归真的小故事显然满足不了一度拍出《乱》和《蜘蛛巢城》的他。影片除了刻画他所欣赏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外,可能另有托物言志的弦外音——如果把猎人的身份换成作家,导演。这个故事就变成一个创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原本还能如鱼得水,即使会迷路,坠河,但总能凭借猎人的敏锐化险为夷,一旦赶走了“恐惧(老虎)”,便瞬间导致能力锐减(感受力和创作力),继而进入温室(长官家),就算还能获得最好的猎枪(创作硬件),但也难逃走向某些东西的终点。处于创作晚期的黑泽明,没有选择最熟悉的题材,相反的伴着恐惧开辟了这样一块新猎场!从这点来看,黑泽明这个老猎人,从来没敢松懈过。【2020-04-15】
彩虹几度发表了评价:本就是个简单淳朴的故事,看来偶们脆弱的神经还真是不容侵犯呐;缓慢的步调与庄严的风光相得益彰;自然的冷峻与人性的质朴相呼应,亲切动人;大体上不怎么看得出是黑泽的手笔【2011-01-24】
人近中年发表了评价:文明和野蛮相遇,通常场面是不会这样美好的。这或是苏联的宣传,或是艺术家的理想。 德苏被困城市里的情况,在《犴达罕》中也有。 中国人的形象真的好差! 队长邀请德苏去城市,是误以为德苏在山里怕死,其实德苏是担心,不能打猎,生活还有什么意义。【2014-04-29】
浮世鸿云发表了评价:抛开政治层面不讲,总之,片中的中国人形象都是负面的。单以艺术来讲,日月同辉,荒滩割芦苇,乌苏里江,兴凯湖,东北虎,大自然的地理风貌拍的很美。与三船分手,被好莱坞炒鱿鱼,自杀未遂后的黑泽明在这里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惜接近于纪录片的沉闷的剧情中包含的政治解读,让艺术显得不那么纯粹。6.4【2021-08-12】
mecca发表了评价:4- 日俄战争前后三两年:一片原始雪林,两种交锋天性。且行且自矜,风、水、火...... 万物莫不有灵。乌苏里的严冬和初秋多美,人怎么能坐在箱子里呢?抛弃城市主义,失蹄于非冷兵器。自然无情,比自然更残酷的是人类。你不是一个好人。话本略多舌,确也黑泽明风格(如恐惧、象征、斗争一类蛇足感慨)。【2014-04-12】
BIG J发表了评价:黑泽明的佳片率太高了。。。65岁拍两个男人的纯洁友谊。。。两个半小时无尿点。。。【2020-03-22】
吐=槽。呢=哦发表了评价:第二次看仍然是无聊到爆炸zzzzzzZZZZZ【2011-12-12】
超cute侠发表了评价:黑泽明拍出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同时又利用德尔苏的善良淳朴弥补了人类的渺小,片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是德尔苏在城市里的无所适从,这种原始力量与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过去,这其中是透着惋惜与无奈的。【2015-09-26】
非虚构发表了评价:黑泽明说:“我拍这部影片是要表现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成一体,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认为我们从这个人、也就是从德尔苏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2020-01-29】
刘建明发表了评价:1976第48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第一部还不错。【2012-08-05】
╲┗┫╋┣┛╱发表了评价:黑泽明对于展现人物的细腻情绪和情境的微妙变化是很不擅长的,但他把握大处的凛冽风格刚好在本片中得以发挥【2019-08-18】
LIMBOYZP发表了评价:2021年观影黑泽明第二部。德尔苏·乌扎拉 ,一个赫哲族老猎手,身边所有的亲人都得天花去世了,一个人在森林里漫游和生活,他的信仰是万物有灵,太阳是人,水是人,风是人,森林也是人.....他能和所有的人说话,最后他遇见沙俄的勘察队,一路上作为他们的向导,拯救他们的生命,最后他老了看不清猎物了,被善良的长官带到城市去生活,还是向往着大自然,最后回归了森林,也死在了森林里面。黑泽明在坠入自杀未遂的人生谷底之时,去苏联拍了这部人与自然的电影,也算是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归,毕竟他虽是日本电影文化的代表,但是底子里受到太多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的熏陶了。【2021-02-02】
樂啊樂发表了评价:黑泽明的一部外国语电影讲述了大山里一个敬畏自然,熟悉自然的猎人的故事,简单朴实,又深刻令人难忘。【2018-06-11】
全都是风发表了评价:只看到了上部,正好避免了伤感的结局。虽然拍摄困难重重,但兴凯湖的美景还是令人惊叹。不过其中我读书时也印象深刻的关于“太阳”一段,中译本和黑泽明看的日译本似乎翻译有所不同。我理解的是“太阳就是太阳”(野蛮人也不是啥赋比兴);黑泽明偏偏把它变成了更深层的比喻和慨叹,唔,真是西化十足的黑泽明啊!另外,远东地区自有历史,真是令人着迷啊!【2020-12-09】
cjy发表了评价:最不黑泽明的黑泽明作品,完全采用了欧洲片风格来处理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重人物,轻情节;重展现,轻评说,连德尔苏最后的死都是轻描淡写,甚至可以说是开放性的。他好像只是告诉你:在工业化的洪流之中还有那么一个跟古老的森林有着原始的不可切割的情感和契约的生命体。【2015-06-09】
十月发表了评价:这是一部奇特的合作电影,黑泽明执导的苏联远东地区的故事,主人公是赫哲族人,时间背景是1907年。当人类文明屡屡破坏自然法则的时候,我们真要想想我们的文明给自然带来了什么?除了索取就是索取。第一部迷路时黑泽明用了典型的日式配乐。【2013-10-11】
聿之发表了评价:借德尔苏的故事集中表现自然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其自然属性退化的过程,作为自然之子的德尔苏进入城市必然会被现代文明所同化吞噬,唯有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方是其归宿。影片大多数镜头都为实景拍摄,黑泽明的镜头完美记录下了西伯利亚的广袤荒凉,色彩上也一概之前的《电车狂》中高饱和度的配色更加写实自然。荒原上如火焰般的夕阳场景是为数不多的带有导演鲜明印记的镜头,这一抹浓烈的色彩也为影片远征探索这个公路故事增添了浪漫情怀【2020-09-26】
文泽尔发表了评价:哈哈哈放这一部到二十部片单里绝对是有些恶意 其实这是部相对冷门的黑泽明 能够看过这部的 想必都能拿到徽章了 在苏联体制下的合作能够拍出这种水准 真是令人开心 当初我看的时候零几年 还没有很好的资源 现在若有机会还可以再重看一次【2019-12-05】
十一伏特发表了评价: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只隐约感觉鼻尖能嗅到西伯利亚吹来的凛冽寒风。【2014-03-22】
半城风月发表了评价:将德尔苏这位猎人的机警智慧善良慷慨特质也是不动声色表达得淋漓尽致。【2018-06-08】
我TM是党员发表了评价: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余韵悠长 在平实的叙述中 不动声色 不加渲染的让人感动 摄影太美 日本人黑泽明在俄国拍了这部涉及自然与现代冲突的电影 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0多年后俄国人米哈尔科夫在中国拍了类似的《蒙古精神》 拿了金狮【2014-05-17】
德尔苏·乌扎拉相关链接: 日本 苏联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5 日本电影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 RSS订阅 今日更新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0-2022[国语视频网]